立足“最小” 做到“最好”!马钢冷轧总厂坚持算账经营,“五个一”追求极致效率
今年以来,面对行业下行周期的严峻考验,马钢冷轧总厂坚持算账经营、推进精益运营,全体员工精打细算,成立“小团队”、立足“小切口”,从细微处着眼、从点滴中入手,以空档压缩至1秒、修复仅花1元钱、原料少切1毫米、精准涂镀1粒锌、避峰就谷1度电的“五个一”降本增效实践,微光成炬、众木成梁,积聚成追求极致效率、效益的强大“势”和“场”。
空档压缩至1秒
今年10月,马钢为冷轧总厂1720酸轧机组下达了月产18万吨的挑战目标。面对从未企及的高度,如何进一步提升生产轧制节奏?
冷轧一分厂厂长李永康将关注重点放到了酸轧现场,每天拿着秒表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掐表监测,努力寻找生产短板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发现酸轧入口处在轧制厚规格产品时,当上一卷带尾运行至焊机后,1号通道带头仍处于剪切中,焊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进行焊接作业。通过计时测算,这个“空档期”竟长达近17秒钟。
“压缩这个‘空档期’,不就能提高整个机组的运行效率吗?”说干就干,李永康立即召集生产技术人员、设备点检人员,谈想法、找办法。针对1号通道开卷机距焊机距离较远、工艺流程多,轧机生产厚规格时速度快、用时短等客观因素,大家集思广益、贡计献策,制定出成本低、易实施、无须任何附加改造投入解决方案。他们在原有安全联锁不变的情况下,将1号通道运卷小车的上料指令由“带尾剪切”移至“甩尾”后,即当带尾离开开卷机芯轴时,就给1号运卷小车发出上卷指令,实现带头和带尾提前“接力”。经过工艺流程优化后,1号通道“空档期”被压缩至1秒,单卷开卷时间节省16秒,每班可多产5卷钢,单位能耗可下降约0.5%,最大机时产能从18卷提高到19卷,使这条关键产线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。10月份,1720酸轧以18.15万吨的产量,超额完成挑战目标,并刷新了月产纪录。
修复仅花1元钱
1元钱能干什么?买一瓶水?坐一趟公交车?但冷轧总厂员工却仅花1元钱,就修复了价值5万元的2号热镀锌线PLC系统电源模块,为企业省下了大量直接、间接费用。
冷轧总厂2号热镀锌线年设计产能35万吨,产品主要以高档家电面板和汽车面板为主,自2006年投产以来,为马钢产品升级、提质增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该产线电气控制系统PLC的电源模块采用的是进口产品,其作用如同电脑主机电源,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导致整个产线停产。而该电源模块单个售价高达5万元,且厂家已经停产,后续备件保供问题亟待解决。虽然电气控制系统改型升级可以彻底解决后顾之忧,但需要投入1000多万元,而且必须实施停产改造,直接、间接损失巨大。
“如果能够对更换下来的电源模块进行修复再利用,不失为一种最为简单、高效、低成本的解决方案。”为此,该总厂充分发挥专业化团队的技术优势,对下线的电源模块进行全面梳理、修复,破解后续备件保供难题。
冷轧总厂设备修旧利废团队——“大壮工作室”负责人张勇临危受命。他带领团队利用业余时间,对此电源模块进行了拆解、清理,剖解内部结构,仔细查阅每一块电路板相关资料,没有资料的就自己动手绘制原理图。然而,一块一块电路板地解析,一个一个元器件地分析,均未见明显异常的元器件,修复工作一度陷入了困境。
“问题可能出在元器件检测的精度上,尤其是电容,采用万用表无法精准检测其性能瑕疵。”凭借多年修复经验,张勇想出了问题所在,于是找来电容测量仪,对每一个电容再次进行测量。最终发现了一个47微法的电容,在采用万用表测量时一切正常,但使用电容测量仪却发现其品质出现了明显的衰减。于是,他们买来一个价值约1元的新电容换上,组装复原、通电测试,性能一切正常。他们如法炮制,将5个下线的电源模块全部修复。
目前,修复的第一个电源模块已经上线投用、运行正常,有效避免了产线停产损失和系统升级改造投入。
原料少切1毫米
在1680酸洗机组生产中,对部分原料进行切边是保证产成品质量的必要工序。然而,较大的切边余量势必导致过多的切边损失,从而降低成材率。怎么切?切多少?一直是该产线技术、操作人员钻研的课题。
为了提高机组成材率,他们通过不断试验后得出结论,可将切边余量最高下调至20毫米控制。而在实践中,不同的厚度、热轧宽度和酸洗切边精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切边余量的控制。为此,他们积极与上道工序进行沟通,要求将热轧的来料宽度减少1毫米,同时机组人员攻坚克难,成功地降低了机组最小切边余量。
“以原料宽度尺寸1250毫米为例,少切边1毫米,切边损失占比就减少了0.08%。以1680酸洗机组每月10万吨产量中40%需要切边来计算,每月可提高产量32吨,提高成材率0.032%。”该产线负责人板着指头介绍,少切这1毫米原料,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,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。
精准涂镀1粒锌
锌层精度是镀锌机组关键经济技术指标之一。冷轧总厂2130镀锌线机组操作工心中都有这样一笔账:锌层精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,每月就能减少锌锭消耗约14吨、降本约28万元。因此,精准涂镀1粒锌,是他们共同的追求。
总厂根据不同锌层厚度订单设定相应的控制基准值,机组严格按照锌层目标值控制。在操作过程中,为防止锌层测厚仪数据漂移导致批量锌层不符,中央段气刀人员接班后一律对上班锌层控制情况进行反查,监测在线锌层数据与检测锌层数据差异。同时,机组长安排班中送锌层快样进行再次核实,若发现异常立即预警升级。
总厂还定期开展镀锌锌层控制交流学习培训会,让操作人员分享交流气刀压力和气刀距离等参数优化调整的诀窍,合理设置锌层侧厚仪的锌层扫描宽度,确保锌层厚度均匀且合格。每月开展四班锌层精度劳动竞赛,增加锌层精度指标在班组绩效中所占的比重,让员工更加关注锌层精度指标,并积极寻找改进的方法和措施。
今年以来,2130镀锌线锌层精度明显改善。近3个月,通过提高镀锌精度控制水平,累计减少锌锭成本约275万元。
避峰就谷1度电
2130酸轧是冷轧总厂耗电量最大的机组。在生产组织中,该机组人员通过避峰就谷用好每1度电,为企业省下了“真金白银”。
“在订单不充足的情况下,我们采用峰时停产谷时生产的模式。在订单充足的时候,则通过优化生产计划,在大夜班生产耗电量较大的厚规格高强钢,进一步优化峰谷平比例。”该机组负责人介绍,他们不断优化组产模式,不仅使机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,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能源资源,降低了生产成本,“每避峰就谷1度电,就能省1元钱。”
在订单充足的情况下,该机组通过谷时生产厚规格高强钢等耗电量较大的钢种,将谷时用电比例从37.5%提高到39%。按照每月1200万千瓦时的用电量测算,可节约成本18万元。在订单不充足的情况下,机组通过谷时集中组产,将谷时用电比例从37.5%提高到44%,每月可节约电费78万元。同时,优化生产模式也有利于平衡电力供应压力,为电网平稳运行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目前,2130酸轧机组的这一创新举措,正在冷轧总厂其他产线推广应用,所产生的的效益正逐月放大。
立足“最小”,做到“最好”。冷轧总厂“五个一”降本增效实践,助力该厂在高效生产、降本增效上不断取得新突破。10月份,总厂以准发确认量53.24万吨、发货53.45万吨,创月产历史新高;6条产线9次刷新日产纪录,10条产线实现“零故障”,冷轧产品综合成材率95.02%创历史最好水平;降本增效工作圆满完成马钢下达的计划任务,尤其是下半年以来,成材率、工序加工成本等关键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优化,为马钢经营绩效持续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。目前,总厂正进一步强化全员成本意识,坚持算账经营,在算中干、在干中算,努力实现“极致产能、极致成本、极致品种”。
编辑:傅宇
图片:马钢提供
出品:宝武融媒体中心